top of page

地铁音乐家


春节前夕,经过一番精心准备之后,蒙特利尔三位喜欢音乐的华人朋友前往Monk地铁站,自弹自唱,好不热闹。从他们在一个本地音乐爱好者微信群里所发的信息看,这是他们第一次去地铁站献艺。其中一位叫张三的乐手说:“蒙特利尔被称为北美文化都市是绝对有原因的,艺术的接受度和容忍度都很高。”

我个人是个音乐盲,连五线谱看不懂,面对这些能吹拉弹唱的同胞,除了羡慕,剩下的只有默默地祝福了。祝愿他们玩得开心,同时把欢乐带给更多的人们。

对于地铁艺术家,从刚来这座多元文化特征最为明显北美大都市第一天开始。我就一直在尝试为他们写点什么,可是总也无从下笔,这一拖,就过去了十年的光阴。一直想与几位地铁音乐人交朋友,却一直忙于生计,没有能够满足这个心愿。同时,那些音乐家们也在忙着为来来往往的地铁乘客们表演,有时候,即使我鼓起了勇气,准备过去搭讪,可是,看着他们很投入的样子,还是觉得不妥,只好把硬币放在琴盒里,默默地听一会儿,然后,悄悄地离开。

记得在康大上学的时候,有一位华人白发长者在那里拉手风琴,经常演奏前苏联歌曲,他老人家可是我最喜欢的地铁音乐家了。现在,很少去康大,也不知道那位老先生是否仍然用自己的琴声诉说着世事之沧桑?

在魁大上法语证书班的时候,有一位喜欢音乐的同学,她经常利用中午吃饭的机会,到地铁站里面练习吹箫,不少乘客被箫声打动,驻足倾听,还有不少人很认真地投下硬币。那位同学很意外,也很高兴,最起码,午餐费解决了,更重要的是,有知音!

在Lionel-Grouxl地铁站,我经常遇到几位盲人音乐家,那几位女孩子的合唱非常好听,伴奏音乐音量比较低,主要靠嗓子传达情感,她们主要唱抒情歌曲,有时候也唱摇滚,每一首都令人如痴如醉,而且与来往列车的机械噪音浑然融合为一体,使人思绪万千。

我还在康大地铁站听过一位叙利亚人演奏的声音很大的拨弦乐器,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乐器,只记得那位音乐家每拨动一次琴弦,我的胸口都猛地一震,也许,那种感觉就是传说中的震撼吧!

其实,在蒙特利尔的华人艺术家们,都可以去地铁接接地气,不要嫌弃乘客们带着体温的硬币,那一两个硬币,也许就是人家的半顿饭钱,如果不是来自内心对于音乐家表演的肯定,他们是不会很轻易地支付出去的。同时,从类似The Voice(好声音)光怪陆离的大舞台下来之后,到地铁站演出,听听轰轰隆隆的地铁噪音,看着那忙忙碌碌的过客,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也会大不一样。

现在,不管哪个地铁站,只要在墙壁上有里拉琴(Lyre)图案的标志,乐手们都可以在自己最方便的时候去表演。当然,有些比较热门的地方,如康大、魁大等附近的地铁站的某些位置,是需要排队的。另外,如果您看到“Étoiles du métro”的标志,就必须先加入一家名为“Le Regroupement des Musiciens du Métro de Montréal (RMMM)(蒙特利尔地铁音乐家协会)”的组织,才能在那里表演。那些地方,对地铁艺术家们而言,可能是风水宝地吧!如果您想加入这个组织,得等到2016年10月,因为现在人家已经关闭新成员注册程序。

其实,蒙特利尔地铁站艺术家们现在这种宽松的演出环境,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四十年前,他们也曾经遇到过类似天朝城管那样的强势执法者,经常被驱赶,甚至罚款。有一位名叫Grégoire Dunlevy 的音乐家甚至收到金额高达一千加元的罚单,而在那时候,很多人辛苦打工一个月的薪资,还不到这个数。后来,经过一位名叫Guy Sanche的知名媒体人呼吁,主流社会才逐渐接受了地铁音乐家也是蒙特利尔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观念。1986年,那些作为音乐家们合法表演场所的蓝色里拉琴(Lyre)标志才得以安装在地铁站的墙壁上。之后,音乐家们在地铁站的活动更加活跃了起来,作为地铁大东家的蒙特利尔市政府,也尽可能地为音乐家们提供方便,经常与地铁音乐家协会合作,甚至还组织过参加人数超过一百二十人的地铁站音乐会。同时,地铁艺术家们也经常举办各类比赛,衷心期待华人音乐家们也积极参与,并且有所斩获。

现在,张三和另外两名伙伴正在准备下一场演出,他们准备尝试演唱法语歌曲,至于去哪里演出,现在还不得而知,张三说周五才能定下来,您如果感兴趣,欢迎访问我的网站博客(www.accophhoto.com),我会把他们的计划及时发布出来的,希望大家前往捧场:捧个钱场挺好,捧个人场也不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