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天生的花腔歌唱家
据统计,现存鸟类大约有一万种,其中一半以上拥有唱歌的本领,它们包括鸣禽(songbird,唱歌的鸟)、蜂雀和鹦鹉;还有一些大型鸟只懂得乱叫,不能称之为歌唱;当然,最可怜的要数鹳和秃鹫等——它们根本就是哑巴。
如同人类的语言,鸣唱是物种的记号,换言之:有多少种能发声的鸟便有多少种歌。 鸟类的发声及歌曲的组成 要说鸟的歌唱, 首先要介绍它们是如何发声的。鸟的发声器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鸣管。不像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声带在气管顶端,鸟的鸣管位于气管底部。吸气或呼气时,鸣 管壁及周围气囊能产生振动,发出声响。通过控制鸣管处的张力和呼吸的力度,歌声可以进一步多样化。
神奇的是,鸟类中最善歌唱的鸣禽,两边气管能被左右鸣肌分别控制,于是一只鸟能同时唱出两个音,自己就可以玩和声。比如黄鹂和乌鸫就属于和声高手。人们将前者的鸣啭称为“莺簧”,把后者又叫做“百舌”。 这样独特的生理结构还赋予了鸟儿歌声的灵活性。譬如,那种有“会歌唱的麻雀”之称的歌带鹀(Song Sparrow)高唱一个只有两秒长的音节时,其实已经发出了三十几个音,每一个音可以控制在0.02秒长,让人类望尘莫及。如此说来,世界上最了不起的 花腔歌唱家,当推鸟类。
根据鸟类歌声的这种特异性,有经验的鸟类研究人员只需要听歌就能辨别鸟的种类,其精度甚至可以达到亚种。然而,仅靠记忆或将每种研究对象的 声音进行录音毕竟不是方便、准确的研究方式。1958年,一个聪明的科学家——剑桥大学的索普教授——想到了声谱仪,从那以后,难以捕捉的鸟类歌唱便化作 纸上一系列复杂的波形。这种描述方法非常准确,你只需看那波形就能知道歌者是谁。声谱仪立刻成了鸟鸣研究的有效工具,可以算是该领域一个划时代的发明。
言归正传。鸟类歌曲的种类很多,有时即使一只鸟也能唱出许多不同的歌曲,科学家把一种鸟唱的所有歌的总集叫做“鸟专辑”(Song Repertoire)——鸟类鸣唱曲库。有的鸟(约占鸟类的30%)很可怜,只出单曲(如白冠雀,White-crowned Sparrow);中等水平的鸟会唱几首至几百首歌(如歌带鹀);更有明星级的鸟儿,曲库中的曲目多达一千多首,这种超级“歌星”包括褐弯嘴嘲鸫 (Brown Thrasher)等。歌多了自然容易吸引雌性,但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也耗费能量。至于在进化中如何在二者间取舍就是各种鸟儿自己的抉择了。
学习,让歌声代代相传 一只鸟如何构建起自己的曲库呢? 我们说鸟类是天生的歌唱家,这句话可不完全正确。基因基础是存在的:实验室中没有老师的小鸟也不会成长为哑巴;当人们把没开始学唱的沼泽雀 和歌带鹀幼鸟捉来实验室,给它们同时听这两种鸟的成年个体唱歌时,幼鸟就能各自学会属于自己种族的歌。然而另一方面,自然界中,歌唱技能又是鸟类的一门严 格又复杂的必修课:鸟儿多数在幼年阶段学歌,也有个别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综合二者,现在的科学家一般认为小鸟孵化出来后脑子里有个来自基因的模板,这促使了它们去模仿那些听起来和这个模版相符的歌,随着逐渐长 大,这个模板的形象在它们脑子里也更清晰和具体。
在以达尔文地雀(Darwin’s ground finch)为代表的少数物种中,幼鸟通常向爸爸学歌(某些科学家推测这是保证姐妹和兄弟间不交配的一种识别机制),而其它大多数鸟是在离巢后向整个种群 学的。 像我们学习语言一样,最开始,小鸟咿呀学语不成乐句;数周至数月后,它们对歌声开始极度敏感,不断模仿、尝试、改正,这个时期就是歌曲的塑 造期(plastic song);最后,鸟儿进一步去掉了不属于本物种或不能吸引雌性眼球的音乐元素(后者属于行为决定的学习,action-based learning),“曲库”就此定型。
某些物种中,老师在授课时会采取些措施让学生集中精力:比如成年白冠雀在正式曲目开始前先吹一段特殊的口哨,如果没有这段口哨幼鸟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