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蒙特利尔“中国运河(Lachine Canal)”


在介绍蒙特利尔西南部一些社区的时候,我们曾经经常提到“中国运河(Lachine Canal)”。家住在这条运河边得人们,如小编本人,对这条运河有着尤其浓厚的兴趣。

这条仅15公里长的人工河道,从西面圣路易斯湖(Lake Saint-Louis)引水,向东在蒙特利尔老港(Old Port of Montreal)流入圣劳伦斯河(Saint-Lawrence River)。

在运河开凿之前,这一带曾经有一个天然湖泊,名为“圣皮埃尔湖(Lac St-Pierre)”。如果您打开从1700年到1744年的蒙特利尔地图,您还可以看到这个湖泊及其周围的小溪流。

言归正传,我们还是继续说“中国运河”吧。这条运河的命名中既然包括“中国”两个字,当然与中国多少有些渊源了。这种渊源,与数个世纪之前殖民地时代探险者们希望找到能够到达中国新航道的梦想密切相关,这个名称里面包含着一定的怀旧情结。

关于这条运河的历史,本地图书馆和网路上面有着很详细的介绍,在这里,小编不打算展开太多。同样具有“一定怀旧情结”的小编,要将中国运河的介绍重点放在运河两岸社区的兴衰变迁方面。

中国运河建设的主要领导者是Thomas Burnette首席工程师和John Richarson工程师。运河最初的设计长度为14公里,沿途7个船闸,每个船闸长30米,河道宽6米,深1.5米。运河1821年开工建设,1825年建成通航。中国运河的建成通航,直接促成了蒙特利尔港口的发展,使之成为圣劳伦斯河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随着运河的通航,大量的工厂在两岸集中建设,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工人在运河两岸安家落户,于是便逐渐形成了今天的Griffintown、Saint-Henri、Pointe-Saint-Charles、 Petite-Bourgon、 LaSalle、 Lachine等社区。毫无疑问,这条运河不仅促成了蒙特利尔地区的发展,还对整个魁北克省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843年到1848年期间,中国运河经历了第一次扩建。这次扩建的领导者是Alfred Barrett。这次工程将原来的7个船闸合并为5个新船闸,每个船闸长61米。扩建后的运河宽13.5米,深2.7米。

1873年到1885间期间,运河又经历了一次扩建。第二次扩建将运河的宽度增加到82米,深度增加到4.3米。中国运河的工业化航运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1950年之后,远洋货轮的吨位越来越大,吃水越来越深,已经不能将原料直接运到运河两岸的工业区,也不能将这些工厂的产品直接装船运走,于是,运河的航运地位逐渐下降,工厂也开始外迁,两岸曾经以工人家属为主体居民的社区也开始没落。

上世纪中叶之后,尤其是1959年圣劳伦斯河海运航道开通之后,中国运河终于被遗弃。到1970年,河运功能被彻底终止,运河两岸的社区,尤其是蒙特利尔西南区内的几个社区,都成为本地区失业人员最多的社区。

2002年,中国运河重新启用。与美加境内许多运河的二次开发模式相似,中国运河的第二次开发已经不再是服务于工业生产,而是以旅游、体育、文化等为主要功能。运河两岸很多空地被市政府开辟为公园。沿着运河两岸修建了很长的自行车和轮滑专用通道,栽种了不少园林植被,安装了许多休闲设施。河道下面的污染物清理工作,也在各方面的关注之下,有条不紊地继续论证和实施着。

现在,这条运河两岸的那些老社区的本来面目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兴建的高档公寓,和新入住的高收入市民。这种“绅士化”的发展,在积极促成社区繁荣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地价的提升,从而为原来习惯低廉租金的市民带来不小的困扰。也正因为如此,关于“反绅士化运动(anti-gentrification)”在本地主流媒体、建筑物涂鸦、facebook等上面的表达和讨论越来越激烈,有些时候,甚至出现了暴力。这种变化,也是许多导游在向外来游客介绍整个蒙特利尔这座城市的时候,要作为重点提到的。

bottom of page